45钢(45#钢)是一种中碳优质碳素结构钢(含碳量0.42%~0.50%),其典型淬火工艺为:加热至 **820~850℃** 充分奥氏体化并保温(1.2~1.5分钟/mm),随后快速冷却(水淬或油淬,简单件用水/盐水,复杂件用油或聚合物淬火液),获得高硬度马氏体组织(未回火硬度≥HRC 55);淬火后需立即进行 回火(150~650℃, 1~2小时)以消除应力并调整性能——低温回火(150~250℃)保持高硬度(HRC 50~55),中高温回火(350~650℃)提高韧性,其中调质处理(500~650℃)可获得优良综合力学性能。关键控制点包括:防氧化脱碳、冷却均匀性、及时回火,适用于轴、齿轮等需强韧性的机械零件。
1. 淬火前准备
材料检查:确认钢材成分(含碳量0.42%~0.50%)及原始状态(如锻轧态、退火态)。
加工预留:预留后续磨削余量(淬火后可能变形)。
表面清理:去除油污、氧化皮等,避免加热不均或表面缺陷。
2. 加热过程
加热温度:
Ac3(完全奥氏体化温度):约780~850℃(通常选择 820~850℃)。
温度过高易导致晶粒粗大,过低则奥氏体化不充分。
加热设备:
箱式电阻炉、盐浴炉或可控气氛炉(防止氧化脱碳)。
保温时间:
按工件有效厚度计算(通常 1.2~1.5分钟/mm),确保透热均匀。
3. 冷却淬火
冷却介质:
水或盐水(5%~10% NaCl溶液):冷却速度快,适合简单形状工件,但易变形开裂。
油(如20#或30#机油):冷却较缓和,适合复杂形状,硬度略低(约HRC 50~55)。
聚合物淬火液(如PAG):平衡变形与硬度需求。
冷却操作:
工件快速浸入介质并搅动,避免蒸汽膜影响冷却均匀性。
4. 回火(必选后续工艺)
目的:消除淬火应力、降低脆性,调整硬度与韧性。
温度选择:
低温回火(150~250℃):保持高硬度(HRC 50~55),用于耐磨件。
中温回火(350~500℃):平衡强度与韧性(HRC 40~48),如弹簧件。
高温回火(500~650℃):调质处理(HRC 25~35),获得综合力学性能。
保温时间:1~2小时(视工件尺寸而定),空冷。
5. 质量检验
硬度检测:淬火后硬度应达HRC 55以上(未回火前)。
变形检查:测量尺寸变化,必要时校直。
金相分析:观察马氏体组织(细针状为佳),避免未溶铁素体或过热组织。
注意事项
防开裂:复杂件可采用预冷(延迟淬火)或分级淬火(如先在盐浴中稍冷再油冷)。
脱碳控制:保护气氛加热或涂防氧化涂料。
介质温度:油温建议40~80℃,水温≤30℃(避免蒸汽膜影响)。
回火及时性:淬火后需在24小时内回火,防止应力开裂。
示例工艺参数(Φ20mm轴类零件)
加热至840℃,保温30分钟。
水淬(快速搅动),冷却至室温。
200℃回火2小时,空冷,硬度HRC 50~52。
通过合理控制参数,45钢可满足一般机械零件(如齿轮、轴类)的性能要求。复杂件建议优先选用油淬或专业咨询。